阴县选派县直机关干部挂职后进村——
“第一书记”富农家
本报记者 张培奇 通讯员 张志勇
2010年10月至今,河南汤阴县先后选派了14名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奔赴该县部分后进村、薄弱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过去了,他们紧扣村情,务实重干,把干事创业的热情变成了扎扎实实的行动,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把党的好政策变成了群众实实在在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驻点村的道路硬化了,图书室落成了,文化广场建好了,群众吃水难题解决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生活宽裕了……
康洼村“第一书记”董军: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俺们村家底薄,大家又没啥致富途径,自董书记来了后,村里不仅成立了种植业合作社,又新成立了养殖和农机合作社。”“以前俺们哪有工作?可今儿都在村里合作社上班呢!”……说起村里的“第一书记”董军,村民们便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
康洼村是汤阴县西北边界的一个偏僻小村,地处京广铁路西侧与安阳市文峰区交界处,村内经济状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在韩庄乡属于比较贫困的村庄。
作为县住建局的干部,董军进村以后,便马不停蹄地走访,很快就了解到村里发展落后,主要是全村收入来源单一,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业,没有特色产业,加上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土地政策的制约,又难以发展工业。怎么办?董军和村“两委”决定走土地流转、合作开发的路子,目标确定后,他开始争取上级部门对村里建设的支持,引进资金和技术,流转土地150余亩,成立了汤阴县恒瑞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全部由合作社承包经营,实施订单化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水源灌溉又出现了问题,董军和支书、村委主任一道多次联系各相关部门,争取到上级打井资金4万元,电业局安装变压器资金8万元,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
杨辛庄村“第一书记”王飞: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菜园镇杨辛庄村地势低洼,以前浇地主要靠沟水拉泵灌溉,即使不缺水,也费时费力。如果想让庄稼增产增收,必须完成井渠田配套设施建设。
2010年12月,该县扶贫办干部王飞被选派到杨辛庄村任职。上任后的第一天,王飞就把改造中低产田的所有想法写在本上,记在心间。他利用自己工作以来积攒下的人脉资源,多方申报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最终争取到财政投资280万元,综合开发农田2800亩。村庄农田做到应开发尽开发,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
记者还注意到,村里有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杨辛庄村曾是省道219线的必经之路,每日过往车辆很多,但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每逢雨季,地面都会有半米多深的塌陷。王飞来了后,积极准备申报材料,争取到县交通局乡村道路建设资金24万元,又自筹资金14.5万元,最终硬化道路1600米,彻底改变了杨辛庄村没有水泥路的落后村貌。
瓦岗村“第一书记”李海峰:为民解忧的贴心人
捧着水管里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瓦岗村村民李武斌笑得合不拢嘴:“这么多年了我没喝过这么甜的水。而且,现在不仅有水喝,还能用上太阳能。这些都多亏了海峰书记。”
瓦岗村有2700多口人,750余户村民,地处火龙岗,为沙、石、白干泥土质,旱生火,涝起涧。村里的饮水系统用了十多年,水泵年久失修,自来水管道老化,严重影响到全村供水。旱季水位下降,吃水更加困难。就算是放水,也只有离机井近的村东头能接到水,村南头却一滴都接不到,无奈之下,只能去别村借水。为此,村民专门买了一辆拉水车,一次可拉水1立方米左右,勉强够家里用上半个月。
为改善这一状况,确保村民正常饮水,李海峰和派驻单位水务局的干部们一起协调,为瓦岗村争取了价值4.2万余元的深井泵一台,帮村民更换管道共计2万多米。他还多次到省、市、水利部门协调瓦岗村水厂建设工程,此项目计划总投资283.15万元,占地3.5亩。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之中,等完工投入使用后,瓦岗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的饮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