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一个追求文化的共富村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4659 更新时间: 2012-09-18 来源:《农民日报》
 
 

——记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西杨家营村

    本报记者 王景山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的西杨家营村,从30年前光棍多、打架多、上访多、人均年收入只有236.94元的穷乱村,变为今天全民就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均年收入24180元的唐山共富第一村;村民学习有风气、精神有信仰,文化成为他们的强村之魂。

         他们以勤劳和智慧,为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再添可学可鉴的新样本。

         “一村三制”工业富村

         位于丰润北部半山区的西杨家营村始建于唐朝贞观时期。然而,除了留给后人一个“俺庄历史悠久”的符号外,就只剩一个“穷”字。

         年近70岁的村党委委员、妇联主任陈淑敏回忆,1981年,该村开始分田到户,并把生产队解体时变卖集体资产的钱分给各户,她家分得215块,她当场数了又数后小心翼翼装回家。待晚上收工回来再数时,竟然差了5块钱,急得她头晕目眩,一下子倒地不省人世。经急救苏醒后,方知是老伴拿走了那5块钱还没来得及跟她说,她在炕上躺了半个月才勉强能出门。她说:“现在就是差500块也不在乎啊。”因为5块钱差点要了陈淑敏的命。

         沉重心酸的回忆,皆因一个“穷”所造成。如何改变农业低效、农村破旧、农民太穷的历史?

         对于今天已增至3400口的西杨人来说,1983年是真正改变命运的开始,西杨具有史诗般的巨变帷幕,终于在第23任村党支部书记闫益泉的带领下奋力拉开。

         忆及30年前接任时的情形,连续担任书记至今的闫益泉不无感慨地说:“其实,老百姓的强烈要求就是要就业,有事干。”可到哪儿去就业呢?就靠庄里那3000多亩薄地,历史证明那不中啊。所以必须要闯出农村改革的新路子,转变观念跳出有限的耕地想办法,那就得多种经营办工业。我们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靠四处筹措资金以滚雪球方式先后建起了石灰漏窑、水泥预制件厂、粉磨站、新果园、奶牛场、食品厂、贸易货栈,组建了村建筑公司,陆续安排村民就业。

         正如闫益泉所说,转变观念后的西杨村人,在农村改革大旗引领下,凭着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2000年组建了集水泥、建筑运输、钢结构、肥料、生态旅游、乳品加工等为支柱产业的、拥有20家子公司的燕东集团。目前又增加了房地产、餐饮、医疗、商贸、包装、花卉园林等产业,拥有员工3000多人,去年实现产值14亿元。燕东集团成了西杨村由穷变富的新符号。

         集体工业能够持续发展壮大,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全部就业,关键靠该村党委根据本村实际推行的“一村三制”做保障。即企业公有制、土地承包制、支持多种经营个体制。

         制度的最初设计者闫益泉介绍,实行“一村三制”就是为了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全民就业的愿望。目前,集体公有制占全村经济比重95%,个体私有占5%。其中燕东建筑总公司、灰剑水泥有限公司和燕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集体工业的“三驾马车”,牢牢撑起西杨集体经济这艘航母。经历30年风雨磨难,证明“一村三制”完全符合西杨家营村的实际。

         徜徉在联排别墅与高层公寓楼错落有致的村民集中居住区里,记者看到,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红花绿树下或健身,或唠嗑,或哄着孙辈玩耍。问他们,家里白天还有什么人?脸上绽满笑容的老人们几乎同时答道:“都在企业上班呢!”

         几次到西杨家营,不管男女老幼,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来人,记者每次听到的都是“上班”,从未听谁说“打工”。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称谓不同,那里边深深蕴藏的,是西杨村人人在家门口便能就业的主人翁自豪感。这种源自稳定工作而获得稳定收入的自豪,底气足、干劲儿大,农村由此稳定,农民由此富裕,社会由此和谐。

         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燕东建筑总公司总经理王术永和华城水泥公司办公室主任谷振柱告诉记者,自1983年闫书记上任带领大家搞工业后,不但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民变工人,十里八村也跟着受益。  

         现全村企业3000多员工中,有60%是外村外省的,外村对我们西杨发展集体工业、人人就业共同致富,羡慕得不得了。

         西杨家营的“一村三制”,实际是创造性执行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政策的结果。他们把发家的支柱企业水泥、建筑、钢结构,保障人居和可持续发展的3000亩生态园林山,以及保障村民医疗健康的村医院等,全部由集体经营。运输、商贸、小型餐饮等服务业,则放手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个人经营。“一村三制”让西杨村人人就业有岗位,家家收入有保证,个个企业有活力。

         看病是农民继就业之后的第二大难题,记者在村党委委员、燕东医院院长梁秀艳引导下看到,经3次扩建、投资2000万元的村医院,医疗和设备水平已超过许多县级医院,本村住院病人,新农合报销比例外的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每年为村民免费体检一次,为村民和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去年又在医院专辟出40个床位,接纳本村老人,将养老与治病融为一体,冠名“老年春居”,仍由集体承担部分费用,其中参保的新农合费用集体全部承担。西杨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建设新农村,成功解决了困扰社会的最大民生难题。此外村内全部供水、供电(低压线路改造)、供暖工程建设与维修,新建教学楼,村民订报,春节全民发放补助,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和满30年党龄的老党员发放补助,特困户和大病致贫户的救助等,均由集体承担。

         工业,真的结束了西杨村贫穷历史,变成了让人羡慕的唐山共富第一村!

          “三个集中”生态美村

         通过推行“一村三制”,巩固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西杨实现了工业富村,但这只是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第一步。接下来,又按照“三个集中”的规划,突出特色,生态美村。

         “青屏绿障,百鸟齐飞唱。瀑布飞虹云雾荡,遍野山花怒放。四山林茂成行,溪湖菡蓞飘香。凤舞龙飞祥瑞,全民建设小康。”这首闫益泉10年前的即兴吟唱,便是西杨工业富村的同时,不忘生态美村的记录。

         记者了解到,出于生态建设的长久大计,西杨村党委早就作出“三个集中”的规划,把生态建设定为全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生态美村。西杨的“三个集中”,即工业集中发展,村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按照这一规划,生产要素得到科学调配,实施生态美村的空间变大,基础更实。

         西杨的“三个集中”,首先是把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这样既便于集约、集群发展,更便于集中治理粉尘排污。在燕东三大水泥企业的燕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一流装备的全自动生产线,花草树木环绕的厂区,听不到噪音,摸不到粉尘,洁净得像一个高技术研究所。公司总经理闫国建自豪地说:“按照集中发展规划,投资7亿多元扩建的燕东水泥公司,年产量300万吨,在设备科技、工艺流程、成本控制,尤其是粉尘治理、余热发电方面,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水泥是严重污染企业,在我们庄变成了花园式工厂。”村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郝立营直言,许多同行来考察后惊叹不已,连旁边的大型国营水泥企业也自叹不如。

         第二是把村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也是便于建设美好环境,提供与城市一样的物业服务,还可聚集人气带动商业,发展第三产业。本着积极引导、村民自愿的原则,目前,全村近80%农户通过置换和优惠购房政策,高高兴兴从平房搬入各项设施与城市一样不少、但环境要美过城市的舒适楼房。

         第三是把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既是西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也是生态战略的需要。针对本村快速工业化后有能力反哺农业的实际,适时引导、大胆实践,从1996年开始,在村民自愿前提下,以反租形式,将分到农户的土地租给集体统一规划、规模经营。这一举措,比后来中央出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早了7年。截至目前,全村94%的土地流转给集体经营,留在个别农户手里的只有170亩。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后,强有力的投入,将产出效益低的贫瘠土地,培育成旅游生态农业。西杨村的实践告诉人们,当村民越来越能获取稳定就业岗位、越来越能依靠工资性收入、越来越能获取充裕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后,他们对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来实现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的积极性就越高。

         步出由本村物业管理、洁净有序的居民小区,往北仅一路之隔的村后面,便是西杨人引以为豪的3000亩燕东生态园。据来村多年的大学生、一直参与生态园规划管理的王秀娟和《燕东集团报》主编郭美玲介绍,这座由4个小山连接的后山,高度并不高,30年前还是沟壑纵横、山石裸露,是连兔子都不拉屎的秃山荒野。1998年,逐步工业化的西杨村,开始投巨资对3000亩荒山进行大面积绿化,以实现规划中的农村生态化,建设优美家园。至今累计投入近亿元,逐步建成了近千亩果品园、百花园,复建了唐代古刹凌霄寺、建起三星级宾馆天宇轩、大型儿童游乐园、滑雪场,还有猴山、鹿园,以及不忘革命传统教育的冀东烈士纪念园等30余处景点,就连昔日庞大的垃圾坑也被改造成百亩水面的金水湖。后山在林海的环绕拥抱下,成为集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会议接待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唐山市十大乡村旅游示范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被誉为唐山的后花园。迤逦多姿的风景,更吸引来河北省美术研究所,来这里安营扎寨建起永久性研究创作基地。登上建在山端的古刹凌霄寺,望蓝天白云下,绿山飞鸟,湖畔柳堤,小桥流水,俨然“河北江南”。

         眼前美景,曾令无数来此旅游观光的城里人、研究农业的专家和领导惊叹,在一个大量集中生产水泥的区域,居然能独自把环境建设得胜过花园。

         对此,带头人闫益泉的解释是,西杨发展集体工业富民,实现农村工业化,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不是攥着钞票挨污染住医院。

         西杨坚持生态战略建起的新农村,是既具城市现代化基本功能、又不失去田园农村元素,尤其突出生态美化的适宜农民居住的新家园,成功避免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正如一位学者指出:“农民的终结和村落的终结,那是一个艰难坎坷的过程,而那终结的蓝图,并非是筑成巨大的城乡鸿沟,并非是毁灭小桥流水和蓝天白云的生活,也并非是用水泥垒成巨石方阵。”

         “八字精神”文化强村

         继工业富村、生态美村之后,西杨发展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靠文化强村。

         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尤其在多元价值取向碰撞之际,文化更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2009年,西杨村成立党委后,5个支部的192名党员,在书记带领下,成为学习传播先进文化的先锋。在西杨村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常常被西杨村党委倡导的勤奋、好学、认真、负责的“八字精神”,和浓郁的“燕东文化”所深深打动。“八字精神”是西杨人的崇尚追求,核心是“忠实于党、忠实于事业、人有忠诚便是德”。由“八字精神”统领形成的“燕东文化”,筑牢了西杨文化强村大计。每天家家能听到的《燕东之声》广播、10天一期的《燕东集团报》、半个月一期的《燕东之光》多媒体光盘、20天一期的《春潮杂志》,承载村民和职工情志的《燕东之歌》诗词集,西杨沃土竟涌现出一支300多人的激扬文字大军。一个村,能蕴育出如此多的文化精英,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又创造出巨大精神财富——“燕东文化”,这种现象确属罕见。

         每当夕阳西下,文化广场的人民大舞台前,便会人头攒动,省市专业剧团、村民和职工自创的老曲新词、评剧大鼓、电影……每天晚上轮番登台奉上文化大餐,让乐在其中的西杨人尽情享受。篮球、拔河、秧歌、太极拳……让西杨人的身体更健康。4万多册藏书的图书室,让好学者阅读充电有源。“燕东文化”让西杨人活得有滋有味有精神!

         这些打造村级文化的精英们,出自于企业各个岗位和许多农户,他们在写诗近100首、出书3本的闫益泉带领下,用笔抒发对党和家乡的赞美,对集体和企业的忠诚;记录下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记录下村民共享成果的欢欣;同时不忘鞭挞丑恶,弘扬美德。“燕东文化”已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动力。

         人们都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同样,一个村庄,要想获得长久健康发展,也需要铸就文化这个“村魂”去引领支撑。据记者调查,30年来,西杨村村党委一直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摆在与发展经济同样重要的位置,出规划抓落实。

         在“两委”与集团合一的办公大楼里,两周一次的“燕东论坛”,会风雨无阻于上午8点至10点准时在二楼会议室开场。参加者为全体党员、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宣传报道员。论坛围绕“两委”中心工作、村企发展大计、重大事件、村民与职工关心的问题等,每次主题不同,发言者结合本职工作,阐述观点、直接反映基层实际情况,大家发言后,由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闫益泉通报全局情况并予以总结。

         这种以论坛形式广听民意、上下沟通的做法,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论坛把西杨的村企运转时时置于有效监督之下,避免决策失误,避免党内和领导层因信息不畅而意见不统一,提前化解有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燕东论坛”作为“燕东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至今已坚持了9年,不失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民主管理的一大创新。

         文化一旦深入人心,所形成的力量往往不可估量。从西杨村走出的大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都选择回来服务家乡,27岁的果保东便是其中之一。2010年大学毕业的他说,从小受“燕东文化”熏陶,立志长大学成一定回报家乡,如今已是燕东建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技术员。受集团文化影响,他业余写诗做文,还兼任公司报道员。“燕东文化”不仅吸回本村大学生,还引来200多位村外大学生加盟。25岁重庆小伙儿邓绪来,去年从哈工大毕业与另外4名同学一道选择了燕东集团,他现在是新上项目钢结构——恒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员。他说,此前也到过不少地方,但从没见过一个村全面发展搞得这么好。他在校时最担心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因缺失文化气息而造成与校园的巨大反差,多样的文化平台,传帮带的岗位培训,有为就有位的用人机制,“燕东文化”让这种担忧荡然无存。

         尽管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但说起“燕东文化”来,人们竟一致认同。西杨村造就的“燕东文化”,可谓新时期村级政权组织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新创举。

         闫益泉曾向前来考察参观的各级领导汇报,村级政权组织教育农民,西杨家营早就着手做了。不管是两周一次的论坛,还是两三千人的大会,只要说开,就会齐刷刷到场静静地听。如果失掉教育,人心就会散,信仰就会偏,就会打架赌博不务正业,就会无理上访,闹得家不和、村不安、社会不稳定。农民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重视文化,得要培育倡导一种精神。我们西杨倡导的是改革、发展、共富的理念;勤奋、好学、认真、负责的“八字精神”;创造财富有本领,心中想着老百姓的价值观。文化才是强村之本。

         西杨家营通过30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工业富村;秉承科学发展、实施生态战略,筑牢安居乐业的一流环境,实现了生态美村;坚持精神文明教育常态化,统一思想、提高素质、凝聚力量,实现了文化强村;最终成为一个追求文化的共富村!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