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一个城中村的发展之路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6575 更新时间: 2012-08-09 来源:《农民日报》
 
 

失地农民进城如何避免尴尬失地村庄转型怎样告别阵痛

一个城中村的发展之路

——“天安门前第一村”果园村及其带头人陈重才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秀萍

        1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果园村,距离天安门仅仅3.5公里,北京人称之为“天安门前第一村”——这美誉的确名副其实:果园村不仅开创过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多项“第一”,而且获评“首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幸福村”等等荣誉称号。

        这个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失去耕地的行政村,村民并未因失地进城遭遇尴尬,反而成功转制,并不断转型,带火了北京南城大红门商圈。2011年,全村总收入12.48亿元,创生产总值4.18亿元;上缴税金2.27亿元,税后纯收入2.32亿元;人均收入42806元,劳均收入64122元。

        果园村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天时地利,最重要的却是人的因素。北京乐清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吉雷说:果园村有个“很厉害的人,比浙江人都厉害”。这个人就是果园村党委书记陈重才。

        对土地与农民关系的深刻认知,让陈重才顶住压力带领果园村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随后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浪潮席卷之下,失地农民照样可以主宰自身,成为命运的主人。

        2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城市发展,南苑的一些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转居、转工,转为城镇户口,由当地国有企业消化吸收。但是,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进城转工只能从事低端蓝领工种,充当廉价劳动力。

        现实刺痛了陈重才。当市里开建西罗园住宅小区时,果园村人一半的土地也被征用。这位自称看见土地比看见爹妈还亲的朴实汉子带领村民开始了果园村的创业传奇。

        当时的中国,包产到户全面铺开,农村纷纷将集体资产分解到各家各户。然而,果园村人却顶住上下各方压力,拒绝了瓜分集体资产。

        没有分家的果园村人,决定学习南方经验建大酒店,既为失地农民营造可靠饭碗,也好升级换代现有旅馆业。1984年11月,北京市第一家完全由农民投资施工的酒店京华饭店竣工,营业后安置了100名村民就业,1986年更升级改造成为北京第一批涉外定点饭店和二星级饭店,为果园村带来滚滚财源,也为果园村人积累了发展现代商业企业的经验。

        有别于后来的“主动上楼”时代,这一时期的果园人,尚处于被动城市化阶段。当时除了建饭店,搞建筑,果园人还办猪场,挖鱼塘,大兴工业企业和服务产业。到了1994年,全村经济收入超亿元,一跃成为南苑乡的先进村。

        1990年,陈重才成为南苑乡党委书记第一人选。陈重才出人意料提出:不当国家干部,保留农民身份,兼任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果园村随之率先在北京完成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造。

        3

        果园村的实践,让陈重才意识到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城市化进程中村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是要令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的好处,令农民带着资产进城,成长为适应城市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

        1992年,去深圳参观学习的陈重才见识了股份制这一新生事物。他带着合同样本回到果园村,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操作层面,关键是如何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评估资产,如何在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基础上量化资产。

        果园村当时由村民代表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彻查集体债权、债务和各类资产,又一一核实各个时段、各生产队资产,然后聘请专业机构开展评估,再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认评估结果。

        进入量化资产阶段后,果园村采取个人登记与组织审查、张榜公布三结合,核实每位村民个体在本集体经济组织里参加劳动的年限和户籍所在地,以户籍依据量化基本股,以农龄依据量化劳龄股。

        1995年10月,果园村从村集体1.18亿元净资产中拿出3722万元,依照劳动工龄分给村民,村民有权继承并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偿转让个人劳动贡献股。同时,股份合作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宣告成立。正是这一创举,后来影响了北京南城大红门地区的经济格局。果园村也成为北京市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农村资产处置政策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先驱。

        如今的陈重才,特别满意当时处理好了3种关系:在现有村民与已转居转工人员的关系上,重点维护转居转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用分段计算方法,确定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贡献对应的资产量化分值,处理好新老村民的利益关系;承认净资产存量差异和土地存量差异,处理好各生产队之间的利益关系。

        4

        20世纪80年代,浙江人纷纷涌入北京南城大红门地区,大量租赁包括果园村在内的农民房屋,逐渐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服装产销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加速涌入的浙江人开始涉足南苑乡各自然村的衣食住行等生意,与此同时“浙江村”的脏、乱、差,也在在挑战着当地村民和管理部门的容忍度。

        陈重才敏锐意识到堵不如疏、清不如整、整不如管,意识到当时厉行的清理整顿工作的局限性,更意识到因此为果园村带来的商业机遇。如果说敢想敢为是陈重才的人格特点,勇于维护村民权益,却是他的自觉选择。1995年12月,北京市提出要在大红门地区建立一个大型服装商贸市场。陈重才据理力争,坚决维护果园村民的土地权益,终于为村里争取到这个项目。

        “浙江村”时代,在大红门地区管理者中,陈重才的思想转变是最快的,他意识到:村庄成了市场,市场就是村庄。果园村从出租土地走向建设市场,从近郊农业村走向城市商业区。

        当时果园村能动用的资金有限,陈重才硬是带领大家压上果园村的全部身家进行银行贷款。1996年10月,商贸城项目奠基,1998年2月建成营业。果园村又抓住清理马路市场的契机,申办廉价服装早市,迅速获得巨大成功。其间,果园村也从1995年的丰台区“亿元村”迈进到2002年的丰台区经济发展“十强村”行列。

         随后,位于大红门服装区核心地带的果园村,把存量土地资源用到极致,又相继克服各种困难、干扰,建成商贸城二期、三期以及四期福成商厦,打造出大红门地区首屈一指的服装专业市场品牌,为后续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

        果园村发家了,陈重才对土地资源更加精打细算了。对有利于村庄长期发展的公益事业用地,果园村从不吝啬。2000年,北京南中轴大道改扩建,果园村无偿贡献25亩土地,无偿拆迁村里的占路企业。但是,当有可选择的备选方案时,陈重才绝对会为村民寸土必争。得知地铁4号线部分路段的修建规划拟在丰台区走地上不走地下时,陈重才以南苑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向丰台区有关部门建言:节约土地改走地下设计。

        完成转型之后的果园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提高村民福利水平。尤其舍得投入村民培训,失地农民特别是新一代村民,逐渐成长为有资质的专业人士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5

        腾飞之后的果园村,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老人退休制度,退休费从1982年的每月2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月1860元。随后,村里又下大力气整治村民居住环境,从修下水道、修柏油路到建福海公园、建住宅小区,再到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大病统筹基金、修南苑福利敬老院等,果园村步入“主动上楼”时代。

        1995年,果园村为村民建起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居住小区——鑫福里小区。次年,果园村和大红门地区其他5个行政村一起,牵手南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组建永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北京市第一家拥有土地开发权的农民房地产公司。陈重才运用企业行为再次彰显了自身的信条:失地农民有权分享城市化“蛋糕”。

        随着村级企业的发展,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成为当务之急。1985年11月,果园村决定为村民创造学习条件,报销学习费用。从京华饭店开始,先后举办一系列实用技能培训,并开设法制班、管理班等,全村村干部、会计均参与学习。2000年6月,果园村又成立职工学校,陆续开设在职高中班、大专班、本科班等课程。2003年,该职校获评丰台区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先进村校。同年,果园村制定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具体奖励办法。

        1997年以来,全村有40多名村干部完成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本科班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均已取得毕业证书。1637人的村里,有300多人通过丰台区党校和各类专业学校培训,成长为大专生、本科生,或者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律师以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显然,教育培训不仅改变了进城农民的弱势地位,拓展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更为果园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升级市场硬件,构建品牌矩阵;整合产业资源,拓展创意服务;跨出市场谋发展,跨出村域做开发。告别阵痛的果园村捕捉机遇的能力越来越强,失地村庄的发展之路可以越走越宽。

        6

        2002年2月19日夜间,果园村鑫鑫福海商贸市场遭到强拆,约1万平方米的钢架大棚被砸成废墟。如今看来,历时3年半的这场早市风波,实为经济转型期市场规则不完善情况下,恶意竞争导致的一场悲剧。此事令陈重才意识到提升市场品质、建设市场品牌的重要,意识到组织商户同动员村民一样重要。当年5月,商贸城二期市场建成营业,果园村苦心聚拢的1500多个商户,最终没有被冲散。

        告别阵痛的果园村,围绕市场建设与升级换代,服务北方最大的纺织服装集散地,从修筑国际会展中心到创办小额贷款公司,顺带着把上下游相关行业和地方特色项目都做了,而且还越做越红火。2011年,果园村的集体资产已逾百亿元,现有职工1800人,下属企业20余家,从服装商业、房地产、物业管理到酒店业、物流业、金融业与旅游开发和社会养老事业,均有涉足。

        2008年,北京市授予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称号,果园村又迎来一个崭新机遇期。为此,果园村正在推动二次股权改革:核算集体资产,计算出适当比例增资扩股,按照工龄、个人贡献等将集体股进一步量化到法人、经营者和职工,1995年未能获得股份的职工、工程技术人员也将成为股东。

        身为失地农民一员,陈重才格外懂得拓展空间的重要性。拓展空间,既可以理解为发展维度的,也可以理解成地理维度的,果园村人聪明地把这两点结合到了一处。2006年,果园村参与投资的海南玉蟾宫道院旅游项目正式营业,经过3年磨合,2009年景点开始盈利,固定资产目前已达3亿余元。

        河北省固安县独流村是河北鑫福海大红门投资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村。在固安县被纳入河北省环首都发展战略经济圈后,果园村敏锐捕捉到了机会,及时与当地签订土地租赁开发项目。早已分享到都市商圈崛起成果的果园村人,要让当地农民也能品尝城市化的甜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