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从空壳村到“都市后花园”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3428 更新时间: 2012-07-18 来源:《农民日报》
 
 

——重庆市曾家镇虎峰山村党支部创先争优纪实

    本报记者 刘艳涛

        一个村,5年时间能做什么?

        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给出了这样的答案:5年建成2000亩桃花基地、1000亩西南地区最大的红叶石楠基地、1500亩精品水果基地以及1000亩其他观赏苗木基地,村民人均收入5年翻3番。

        一个改变两千村民命运的决策

        从重庆标志性建筑解放碑出发,向沙坪坝区方向,驱车40分钟,便可以到达虎峰山村,一幢幢巴渝风貌的农民新居,一片片桃树林、观赏苗木,优美的风光和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重庆市的“都市后花园”。而5年前,这里是沙坪坝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当时,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个空壳,全村近2000人,80%的青壮年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2005年,人均纯收入才2000多元。”谈起当年,虎峰山村党支部书记苏仕海记忆犹新。

        看着周围村庄的土地被征,巴渝民居被高楼大厦取代,成片农田被工业园区覆盖,虎峰山村人一度矛盾、焦急。是被城市化、工业化一统了之,还是另辟蹊径?近2000人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于此,而现在却面临着重大抉择。

        “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苏仕海说。在曾家镇紧邻的虎溪镇,占地20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学城逐渐成形,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社会人口25万人。另一侧则是拥有众多知名大企业入驻的工业园区。

        “这就是机遇。”苏仕海说,我们拥有无以伦比的区位优势。一方面,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都市农业,虎峰山森林植被丰富,是城市的肺,是市民的花园;另一方面,毗邻高校和工业园区,是发展配套产业、重点打造服务产业的巨大机会。

        村“两委”通过对全村677户进行全覆盖走访、调研,听取民意,组织上百次村民碰头会、“发展‘诸葛会’”、“致富技能切磋会”、“经营商讨院坝会”,在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通过土地流转,重点发展水果、苗木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设重庆西部新城后花园的发展思路,走生态旅游产业的路子。这个决策注定要改变2000名村民的命运。

        党员带头趟出致富路

        一开始,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不少村民宁愿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也不愿求变,不敢革新。这时党组织的凝聚力爆发了,党员的带头作用显现了。

        村党支部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依托优势产业,创设了6个产业类的“功能型党小组”,其中包括3个种植专业党小组、1个建筑业党小组、1个生态旅游党小组、1个劳务输出党小组,把党组织活动、党员作用发挥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组织成为发展致富的有力助推器。

        种植党小组长谢全伦带头承包村里荒山,种植800余亩黄花梨,年收入120万元,他主动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周边20余户村民,帮助每户年增收20余万元。

        村干部们不断考察、上网查阅资料,并组织种植大户前往永川黄瓜山蹲点学习“种植经”。学到技术后,村干部试点将本地梨改种成黄花梨,改种后的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有了带头人,村民种植水果、苗木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加入了种植果树、苗木的行列。

        规模化发展造就“重庆小九寨”

        靠一家一户传统的种植方式,产业做不大,农民也富不了。“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苏仕海说,村里成立了土地托管所,引进2家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5500多亩,采取“基地+农民”、“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融入观光旅游元素的新型农业,并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土地流转给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农民进入企业工作,获得土地租金和工资。外出打工的村民听说村里有这样的好事,很多都回了家。”苏仕海说。

        红叶石楠、桃树等苗木、水果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进而推动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虎峰山村走出了一条集种植、旅游和服务业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美景让虎峰山名声远扬,在驴友圈内有“重庆小九寨”的美誉。

        “春可赏花踏青,夏可避暑露营,秋可登高远眺。”在虎峰山村农家乐小住的李先生是一名高校老师,他对虎峰山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像李先生一样钟情于虎峰山的人可不少。农家乐的曾老板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小长假,很多城市的游客一家人驱车来游玩,房间都住满了,自己正打算扩建呢。

        2011年3月,虎峰山村成功举办“首届重庆虎峰山桃花节”,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使当地6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参与经济活动的1000余名农村劳动力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