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党委纪事
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风采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日报社合办
本报记者 沈建华
中国的村落经济和村治文明,是一个受到世界关注的经济社会现象。
如果制作一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名村版图,你就会看到名噪一时与倏忽消失的此消彼长,似乎也呈现出一个名村发展周期律。
然而,在曾以“七战七捷”闻名世界的苏中地区,有个村却硬是要打破这个周期律。上世纪90年代就是全国名村的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在大大的辉煌,重重地跌倒之后,痛定思痛,苦寻科学和谐持续发展之路,终于又重回中国名村版图的突出位置,给人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比他们自己收获的更多——
重视民生与发展经济,孰轻孰重?挫折中寻知:不可偏废,要良性互动
像许多从贫穷落后走向兴旺发达的村落一样,改革开放后的机遇,加上村党组织一班人的异常艰辛奋斗,上世纪90年代,董北村就由“书记剩下个戳子,会计剩下个桌子,集体剩下个壳子”的偏僻穷村,一跃而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的富裕村。
村子有钱了,有名了,干部来观摩,领导来视察的多了。县领导来,市领导去,省里、部里领导让村党委书记张文德去美国学习。通过30天的参观,张文德产生了新想法,要让董北村农民过上比美国农民还要好的日子。
首先投入2000万元办教育,兴建正规的小学和幼儿园。又用2800万元投建了农民疗养院。
尽管当时董北村经济实力雄厚,但5000多万元先后投入到全村社会福利事业以后,家底虚空了,村办兴龙公司总欠债达到6274万元。公司和村干部到街上招待客人,餐馆都要现金结账,不敢欠账给董北村。
村民们说:“打鸣的‘公鸡’好看不下蛋。”过去就眼红董北村的人则嘲笑说:“董北村好面子饿肚子了!”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不但不敢再借贷款给董北村,还紧着逼债,2002年到2003年,张文德作为法人代表应诉了八个债务官司……
更让人头疼的是农民疗养院招来的50多名护士,穿着白大褂,集体上访到镇到县到市要欠资。泰州信访局、市委先后打来电话,把张文德和镇长叫到泰州。让人查张文德有没有经济问题,有,就地带走;没有,护士欠资村干部分期偿还。
村主任张明荣,对此记忆犹新:“那天下午5点多钟,我才到市信访室大厅外,就让那群妇女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揪我,掐我,膀子、后背都掐青了……”
那份折腾,那份难堪,那份屈辱,让张文德恨不得去投河。更给张文德以沉重打击的是,在这艰难的关键时刻,不仅群众心散,9个村党委委员,先后有6个辞职。第七个是村党委副书记、村办公司副董事长蒋东华,他没忍心走……
那天夜晚,在流经戴南镇和董北村的盐靖河边,踯躅沉思的张文德想到了绝处。他想不通,发展经济就是为了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有什么错吗?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受到这么多打击?
张文德和村主任张明荣、蒋东华等一班人,开始了深入的交心剖析。反思挫折,他们得出一个清醒的认识:重视民生也要量力而行,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民生的画饼也吃不长久;重视民生与发展经济,必须要实现良性互动。
面对这片烈士洒过鲜血的土地和期盼着村党组织再振士气民风的农民群众,张文德和他的党员伙伴们,发出铮铮誓言:“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三年后,夺回泰州第一村!”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张文德和村党委一班人,重又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更加艰辛的三年,兑现了他们的誓言:董北村重新跃居泰州市“全面小康十强村”之首。2010年,全村集体纯收入1100万元,集体净资产6500万元。
经济发展了,改善民生有基础,有气魄了:污水处理厂、农民广场、农贸市场、滨河公园……全村500多幢别墅,整齐、新颖、别致。供排水、绿化、亮化、保洁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在董北村,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由村集体补足,不再有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贫困户。做到了“幼有托、小有教、中有保、老有靠、残有助、困有帮”。
重视民生,又改善了发展经济的人文环境,调动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今年开春,村子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请来高级“顾问”,建立“专家教授工作站”,正在制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近远景规划,形成一个全面、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正确实践路线图。
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谁主谁次?挫折中寻知:“一马当先”不如“众马奔腾”
来自农村基层、成就于农村基层的村官,要不断突破自我是十分不易的。当年银行逼债、护士上访、官司缠身、班子离散之际,张文德和董北村的党员、干部,也同时面临着痛苦的思想“涅槃”。
“只允许集体经济‘一马当先’,‘一枝独放’,不允许多种经济‘发展杂音’乱了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的董北村,一直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荣,张文德更是容不得民营经济的“沙子”“迷了干部群众的眼睛”。
经历了这番挫折之后,面对班子和村子里的党员、干部纷纷要兴办私营企业的潮头,张文德和村党委一班人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谁主谁次?究竟有无主次之分?是水火不容,还是水乳交融?
这些理论界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疑问,最好的解答是实践。
村里有个失足青年,母哑父文盲,因为穷找不到对象。张文德和村妇女主任出面若干趟,劝嫁邻镇的一个姑娘难成。他后来帮助这个小伙子借钱买车床,欠货做加工赚钱,盖了别墅,买了轿车,成全了一桩美满婚姻。
爱情是要有所附丽的,家庭也要有经济基础。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让有致富愿望的村民,自主选择,发展民营经济,脱贫致富呢?
经过多日走访新老党员和干部群众,村党委作出一个出人意外的决定:邀请那“六个半”已经辞职在本村办企业的原党委成员,聚会“煮酒论发展”。
一条新的共同致富的发展思路,明晰了,实施了:村办兴龙公司也改制,全村有能耐的人“各显神通”办企业,集体经济的“一马当先”,变为多种经济成份的“众马奔腾”。“四面楚歌”的窘境,开始向“八仙过海”的生动局面转变。
“让老板多起来”,成为董北村创业增收目标;大力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到2011年,全村有700多户在本村或外地创办了不锈钢企业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全村926户,85%以上成了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小老板”。
“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技能,天天有收入,个个有保障。”村党委提出的发展目标,让村里劳动力大多掌握一技之长,靠本领创业致富。村民周兰香双腿残疾,她到一家私营企业学会包塑技术,有了稳定的收入。
“比富不妒富,先富帮后富”。中国村落经济的血缘、邻里带动效应,在董北村发挥得淋漓尽致。全村做不锈钢产品生意的,大多都是亲帮亲、邻帮邻“带”出来的。
10年前就在广州开不锈钢产品专卖店的苏爱兰,每年营业额几千万元。近年来,她通过资金帮扶、合伙经营,从本村“带”出10多人到广州等地开店经销不锈钢产品。全村有300多户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办不锈钢产品专卖店、连锁店。
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纯收入1438万元,集体净资产积累7000多万元。
民营经济与集体经济,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深层的关联,更深切的关紧,更深刻的关系,还不断地体现在其后的持续发展中。
率先发展与持续发展,如何兼得?挫折中寻知:民主村治推动科学决策
民营经济发展了,集体经济怎么办?两者能不能实现良性互补?一天,村民许爱民在理发店遇到张文德,说:“张书记能不能办个市场,养个母鸡生蛋?”
此话让张文德心头一亮:是啊,全镇全村这么多不锈钢企业,都需要不锈钢原料,办个市场,帮助这些小企业解决原料问题,又为集体经济发展辟出新路。
当晚召集全体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开会讨论,50多人全部同意。一二三四期工程先后上马,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还解决了村里近200个劳动力就业。
这件事,对张文德和村党委一班人启发很大。总结汲取董北村起起落落的经验教训,他们认识到,过去的失败和挫折,既有“一言堂”拍脑袋决策的失误,也有缺少民主决策的制度性缺失。
率先发展与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民主决策。董北村党委的民主决策,从此走向制度化、常规化。
多种经济快速发展,全村在本地或外地创办了300多家不锈钢企业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厂多,店多,事多,烦多。村党委民主决策办“八大服务公司”。
小企业借贷难,董北村在全省首创“2+1”“金纽带”信用互助协会,企业贷款,村集体信誉担保,首批196名会员企业被授信1.6亿元,带动全村一年新增产值4亿元、利税超6000万元。
村里企业出现用工荒,全省第一个村级创业就业服务公司在董北村成立。不但帮助企业及时招工,还帮助打工者维权讨薪,成了打工者的“娘家”。
小企业产品不成规模很难打进国际大市场,村办不锈钢进出口公司,专门做国外的生意。一年帮助本村企业销售5000多万元不锈钢产品到国外。
从粮食贸易到物流仓储,从土地流转到旅游农业,全村先后创办的12大服务公司,在服务企业和村民的同时,每年获得数百万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
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是民主村治的一对政治文明孪生儿。
在董北村流行一个说法:干部是“110”。最早是从“书记是110”说起的。
2008年9月,张文德出差到郑州,为在外地开店的村民及时解难。年轻店主感动了,说:“书记真是‘110’,有困难,您就来了!”
2009年大年除夕晚上9点多钟,连日忙碌的张文德刚上床,手机响了,是住在公寓楼的打工者打来的,说楼里突然停电了。张文德赶紧打电话请村电工在5分钟内赶去抢修。“打书记这个‘110’,5分钟就到!”打工者感动地说。
从张文德到党委、村委一班人,都学上了做群众的“110”。张文德说:“干部是树,群众是根,枝繁叶茂靠的全是根,没有董北的群众,哪有我们干部的份?”
村党委也有个说法:群众是“120”——“要尔廉”。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要在群众的监督之下,用好手中的权力。
1996年8月16日,村党委成立时,张文德就率领全体成员向党组织和群众发出“三不”誓言:“有权不滥用,为官不偷懒,见钱不眼开。”
“这些年,董北村集体每年都有几千万元资金的进进出出,可张书记没有签过一张单据和发票。”村总账会计王松山说,都是村委会主任张明荣“一支笔”。
月底,季末,年中,年终,村财务账目,都要上墙进栏公布,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要尔廉”。
董北村还有一个说法:人心是“1”,没有这个“1”,“0”再多还是“0”。这是张文德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从历史和现实中认清的一条真理。
张文德说:“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就是民心;如今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靠的还是民心。”
民营、民生;民主、民心。重“民”的结果,董北村和张文德也越来越出名了:去年底,董北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今年初,张文德被近20家中央主流媒体评选为“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并成为位居首位的“创业富民奖”获得者。
此前,张文德也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村党组书记等称号。
在诸多荣誉面前,张文德和党委一班人,没有自满,没有陶醉。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习惯是,每每取得新的成绩和荣誉时,张文德都要组织党员、干部,到黄桥等红色革命基地凭吊学习,一次又一次地重温共产党员的服务宗旨。
“没有一马平坡的道路,只要有跌倒再爬起的信心;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只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这两‘心’都离不开一个‘民心’。关键是得民心!”
张文德道出走出名村发展周期律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