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小、消除城乡差别和收入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道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道霞
 

  什么是“郑各庄现象”?就是郑各庄人,在改革的30年间,主动地去与城市一样化发展,缩小、消失了与城市的差别,实现了由“都市里的乡村”,向“乡村里的都市”的转变;即由往日的“学大寨标兵” ——“政治先进”、“经济贫困”的乡村,变成了今日的“都市花园”、“乡村都市”、首都著名景观“温都水城”。这也就是:郑各庄已经变为城市。
  尽管郑各庄仅仅是一个村,缩小、消失的是范围太小的城乡差别,而且就全国范围讲,缩小、消失城乡差别,是个长期历史任务;但是,郑各庄一个村缩小、消失城乡差别,这对我们也有莫大启示,即一个村、每一个村在解决“城乡差别”上可以大有作为。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城乡差别,特别是城乡收益差别以及贫富差别,这是当前国内外对我国发展形势议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领导人正在关注解决的难题。可是,郑各庄人走在前面,做了榜样。2007年郑各庄村民的人均收入21000元,今年将达30000元,已经赶超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3786元)。郑各庄整体发展水平,与首都城内社区比较,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了!
这是一个奇迹。
那么,这一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是郑各庄人,在我国“三农”战线上的三个创举创造的。这三个创举如下:

1、“面向城市化”:村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这是郑各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源泉。“面向城市化”,这一表述,虽然是郑各庄人在黄福水同志为领导的1998年3月实行旧村改造时才提出来的,但是,现在审视郑各庄人30年实践的全过程,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开始,郑各庄人就呈现出来这一发展  思路。这从黄福水“土方施工队”,到“宏福集团公司”,就是这一发展战略创业的生动体现。
当北京市从1991年2月第一次申办奥运,到2001年7月13日申办奥运成功后,“新北京、新奥运”的各项城市化建设大规模展开,十几年来,  “奥运经济”,城市化工程,产生了强大的城市化推动力,特别是在推动实现首都城市化的“三个加快工程”(即:“经济总产加快”、“人均GDP水平较高加快”、“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增加加快”)中,为郑各庄“面向城市化”战略,大大提供了发展机遇。
  郑各庄抓住、抓实了机遇,紧紧跟上了首都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千方百计,让自己村里的产业,及其产品、服务,适应城市化的需求,而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时调整自己村里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包括村里产业的优化、淘汰,以及产业创新、升级,以致产业扩张、做大做强,等等。
  比如,郑各庄成功应对了北京市“城市化功能定位”的演变,正确定出了村里产业的发展。当北京市功能定位,从“工业化城市”、“国际大都市”、到“新北京、新奥运”,再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时,郑各庄人敏锐地抉择了村里主产业、支撑产业这包括当初的村办“乡镇企业”,以及十几个小青年组成的“土方施工队”,到随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宏远机械施工公司”,再到90年代中期的“宏福集团公司”,及其十几家配套的建筑专业技术分公司,然后,发展到了本世纪初和近期的“多元产业”格局,包括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制造业、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大城市服务业等;特别是当前又开始了产业的升级、转型,从传统型产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文化创造型产业的转化,这适应北京城市化功能新定位的需要。郑各庄村里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同北京城市化发展大战略相适应的。
  郑各庄“面向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是:一个村主动地去与城市实行一体化发展。尽管光是首都城市化大潮中的一粟,但珍视自己这一粟的空间而发挥作用,“城市一体化”、“城乡统筹”等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不只是由城市一方所主导,农村一方也可以有作为,这就是郑各庄人的创举。

2、“村企合一”:使基层组织力量重心向村经济主体移动,校正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弱化的缺陷。
  郑各庄“村企合一”村级组织新形式,是郑各庄人在1996年至1999年间,对村管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进行了深化改革,“改制”,村域经济大发展,“经济强村”已经形成的基础上,村组织相应变革,实现了村级组织制度的创新。
  其实质,是提高村经济的支撑企业宏福集团公司的地位,使它支撑其企业化、市场化现代管理功能,即全村公司化,统筹全村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全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村的发展能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村企合一”已经在郑各庄村经历了十来年的实践。它使郑各庄村实现了“企业富、村富、村民富”的共同富裕局面。
  按现行村级组织制度的“章程”、“条例”规定,对村域经济发展的管理、调控有个模糊区,容易“空档”、自流,难以形成村级经济整体的统筹,一体化发展。郑各庄根据实事求事的改革精神,在坚持村级原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村企合一”,调整、健全了某些组织制度的不完善。实现了村的三个一体化:
  ——政治的一体化:通过宏福集团公司设立党总支,下设村庄农村支部,企业支部双支部,由总支副书记二人,分任农村、企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兼企业经理,实现了全村各个实体的政治一体化。但这不意味着各个实体不能独立存在;而各个实体的职能、民主集中机制,都是独立、自主发挥的。只有当涉及村整体利益以及各方相互关联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它能够统筹一体化解决。
  ——经济的一体化:对全村经济资源、道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能够优化能量,提高经济效益。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经营。所以,“村企合一”,实际上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社会的一体化:对郑各庄社区内的人群,不论是本村人、外来人(引进的精英人才、打工等),不论是农民、工人……,一视同仁,实现了一体化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村企合一”,是新时期、新条件下,郑各庄人适应村域经济大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覆盖,深化村级组织机制的改革形成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新模式。这是郑各庄人的第二个创举。

3、“土地资本化”:在基本上稳定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保障农民家庭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一个村内部的自主的土地资本化经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郑各庄人提出“自己的土地,自己作主开发”:从1997年建设“村民住宅楼”,实现了本村土地由本村实行商品化的开发;1998年实行“上楼工程”,对本村农民宅基地,进行了改造、改革;1999年又盘活全村农民家庭承包地的有偿流转,建起了村内独特的自主土地资本化经营机制。
  这一机制的创举是:完全由村里内部自主运作,保证了土地资本化增值“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土地租金形式支付给土地承包权的所有者,保障了农民土地收益权,以及农民获得了财产性收入权。而且土地的资本化经营,采取了农民委托村委会,村委会再转手委托给村内经济主体企业经营,企业再自主按市场化、企业化规则运作。这样,使土地的有偿流转,是在村内部封闭式的流转,这使农民满意,农民现在有偿流转的收益,大体是不流转农民自己经营的十倍。
  当然,这样并不影响土地资本化经营企业的开放式开发。
  土地经营企业宏福集团公司,对土地的经营,根据郑各庄前后三次对全村土地合理使用的规划,把全村耕地、非耕地作为六个功能区:农田保护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旅游休闲区、生活居住区、科研教育区、商品服务区。
  这些功能区的土地资本化,都有很成功的开发、利用。已招进国内外客商,建起二、三产业企业50余家,2007年创产值12.8亿元。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还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等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基地,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业园区,去年园区销售收入近3.5亿元。如旅游休闲区,已相继投资20亿元,建成了市级景点“温都水城”及其一系列配套设施,2007年接待国内外旅客56万人次,创产值2.31亿元。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一切权利保留 COPYRIGHT 2003-2006
电话:010-66115942 传真:010-66110713 E-mail:yz@village.net.cn
京ICP备030057